前幾天的世界遺產大會上,中國的湖北神農架和廣西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正式列入“世界遺產名錄”。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是:建筑大師柯布西耶分布在7個國家的總計17處作品,也被列入遺產名錄。以20世紀著名建筑師個人系列作品跨國聯(lián)合申遺,尚屬首例。
日本建筑師安藤忠雄是柯布西耶擁躉,他曾評論柯布的作品說:“通過這些住宅,我們了解到孤獨的巨人,有著奮斗的苦惱和創(chuàng)作的糾葛,對于生長在資訊時代的年輕學生來說,是一次新鮮的體驗?!?/p>
下面,就來看看這位建筑大師留個世界的17個樣本:
1
拉羅什-讓訥雷住宅
年代:1923 國家:法國 類型:住宅
勒·柯布西耶自己這樣評價這件作品:“雖然別墅被賦予了一種略帶文雅、華麗以及稍微有點張揚的建筑風格,但是它們仍然有著某種結構秩序?!?/p>
2
母親之家(萊芒湖畔小別墅)
年代:1923 國家:瑞士 類型:住宅
柯布西耶為母親設計的房子,母親在這里渡過了剩下的漫長時光,直至101歲。
3
弗呂杰城
年代:1924 國家:法國 類型:住宅區(qū)
弗呂杰城是繼萊格住宅區(qū)后的低造價勞動者試驗性住宅,這是一次工業(yè)化生產住宅標準化的成功嘗試。
4
吉耶特住宅
年代:1926 國家:比利時 類型:住宅
這是為畫家吉埃特建造的居所,這件作品打破了地基及面積的局限,并實現(xiàn)了平面布局的自由。
5
薩伏耶別墅
年代:1928 類型:別墅 國家:法國
薩伏耶別墅像似“白色女王”,這是他在20年代“白色時代”最后的杰作。
柯布在設計的時候居然忽略了這個別墅的居住體驗:這棟房子的許多角落漏水,冬天來臨時,大量的落地窗使房內熱量大量流失。這也讓柯布因此差點吃了官司。
6
克拉爾泰大樓
年代:1930 國家:瑞士 類型:公寓
這是一套出租公寓,總有45間套房構成的出租公寓,套房均為躍層,內部設施有玻璃墻和屋頂露臺等,豐富多樣。
7
圣迪耶手工工廠
年代:1946 國家:法國 類型:公寓
8
馬賽公寓
年代:1952 國家:法國 類型:公寓
這件作品代表了勒·柯布西耶對于住宅和公共住居問題研究的制高點,結合了他對于現(xiàn)代建筑的各種思想,尤其是關于個人與集會之間的關系的思考。它像一座方便的“小城”,粗野外觀,與戰(zhàn)后流行的全白色的外觀形式形成鮮明對比,引起了當時評論界的爭論。
9
摩利托門租住公寓
年代:1934 國家:法國 類型:公寓
10
庫魯切特博士住宅
國家:阿根廷 年代:1953 類型:住宅 診所
診所兼住宅的結合,柯布的設計讓人感到漫步在建筑里。
11
朗香教堂
年代:1954 國家:法國 類型:教堂
這座位于群山之中的天主教堂,突破了幾千年來天主教堂的形式,有著怪誕神秘的氣息。這也是一件代表著勒·柯布西耶創(chuàng)作風格轉變,從理性主義轉至浪漫主義和神秘主義的作品。
12
勒?柯布西耶的小屋
012年代:1951 國家:法國 類型:住宅
屋里只有一張床,一張固定的工作臺,一對集裝箱形狀的凳子和一個儲物柜,廁所位于入口過道盡頭的小隔間內。有人將其比喻為子宮和靈魂的居所。在小木屋建好后的十年里,每年的8月,柯布西耶換上老舊的麻衣布鞋,呆在小木屋里讀書,創(chuàng)作和設計草圖。
13
政治中心建筑群
年代:1955 國家:印度 類型:住宅
1951年,尼赫魯邀請建筑師勒·柯布西耶來主掌新城昌迪加爾的總體規(guī)劃,這個規(guī)劃貫穿了勒·柯布西耶關于城市是一個有機體的規(guī)劃思想,并以“人體”為象征進行城市布局。
14
拉圖雷特修道院
年代:1960 國家:法國 類型:修道院
當勒·柯布西耶接手這個工程時,他沒有沿用羅馬風格,最終造出的新教堂,完全顛覆了人們心中的宗教建筑。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,不再獨具古典形式來表現(xiàn)宗教。
15
日本國立西洋美術館
年代:1959 國家:日本 類型:美術館
柯布西耶早期“可生長美術館”概念的實現(xiàn)。在他一生的建筑生涯中,只有在印度的兩個項目和在日本實現(xiàn)了該想法。美術館最具特色的是它像是螺旋的貝殼一樣增伸,當需要擴建的時候,可以把原有建筑向外側擴展。
16
白色院落
年代:1927 國家:德國 類型:住宅
由密司·凡·得羅于1927年領導,為了表示建筑新精神而做的建筑實驗??虏嘉饕畢⑴c了項目設計。
17
費爾米尼文化中心
年代:1964 國家:法國 類型:文化中心
柯布最后一個建成的作品。
除了建筑,柯布西耶一生中還創(chuàng)作了超過400多件藝術品,
涵蓋油畫、雕塑、版畫、壁畫、掛毯等。
在柯布西耶的眾多繪畫作品中,大量靜態(tài)、孤立,甚至是充滿情色的畫作。他迷戀幾何與線條,但在色彩和對女性身體的表達上卻情感豐富,充滿詩意,具有浪漫主義情懷。
柯布西耶畫作《La mer,《海藍之謎》1952》
柯布西耶學習畢加索的畫作
柯布西耶還是一名作家,他從不將自己的語言限定僅限定在建筑,而是觸類旁通地延伸至文學范圍。1920年10月,他與朋友合辦的雜志《新精神》,將自己的建筑觀點與文學詩歌藝術結合,產生了很大的影響。
1923年,柯布的建筑學理論著作《走向新建筑》出版。
《走向新建筑》
此后,柯布的建筑理念逐步完善,在1926年提出了新建筑五原則,它們是:
底層架空(Pilotis):主要層離開地面。獨特支柱使一樓挑空。
自由立面(free facade):由立面來看各個樓層像是個別存在的樓層間不互相影響。
橫向的長窗(ribbon window):大面開窗,可得到良好的視野。
自由平面(open floor plan):各層墻壁位置端看空間的需求來決定即可。
屋頂花園(roof terrace):將花園移往視野最廣、濕度最少的屋頂。
1965年8月27日上午,78歲的柯布西耶在蔚藍的地中海里游泳,再也沒有回來。無論如何,柯布西耶的藝術生命不會結束,他的后來者,將追隨他永遠年輕的勇氣和創(chuàng)造力。
本文作者:;Lens雜志(ID:Lensmagazine)
圖片來自網(wǎng)絡
Lens是一個致力于發(fā)現(xiàn)創(chuàng)造與美、探求生活價值、傳遞人性溫暖的傳播平臺。